紅橋區海源道(民暢園菜市場)地塊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報告(公示簡稿)
紅橋區海源道(民暢園菜市場)地塊(以下簡稱“項目地塊”)位于天津市紅橋區海源道與團結路交口西北角,東至民暢園現狀住宅,南至海源道,西至民暢園配套公建,北至民暢園現狀住宅,占地面積2437.1m2。歷史為居民樓,現狀為空地,未來規劃為菜市場,用地性質為服務設施用地。
按照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》第五十九條、《天津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》第四十一條,用途擬變更為住宅、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建設用地,土地使用權人按照規定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。我公司根據相關規范要求,判斷地塊是否符合用地標準,為土地開發利用提供技術支撐,樣品檢測單位為天津華勘檢驗測試有限公司。
經識別,地塊的使用歷史主要為藥集團儲運公司家屬樓,現狀為空地,潛在污染源為地塊內歷史居民樓拆遷和建設項目部時期人為活動,潛在污染物為石油烴(C10-C40)、多環芳烴等有機物;800m范圍內周邊潛在污染源為鑄造、鍛造型企業、中藥加工型企業、機械加工及裝配型企業、木制品企業和天津賀新居建筑涂料有限公司,潛在污染物為銅、鉛、鉻等重金屬,苯、甲苯、二甲苯、多環芳烴、石油烴(C10-C40)。潛在污染物可能通過大氣遷移沉降、地下水遷移擴散對本項目地塊環境造成污染。
為判斷潛在污染源對地塊的影響,以及對人體健康是否存在潛在風險,需開展第二階段土壤環境調查工作。
布設3個地質與水文地質勘察孔,地塊內14.5米以淺的揭露的巖性自上而下主要有雜填土、素填土、粉質粘土、粉質粘土、粉土、粉質黏土和粉質粘土;包氣帶主要由人工填土層的雜填土(地層編號①1)和素填土(地層編號①2)構成,厚度與潛水水位埋深一致,平均厚度為1.03m;潛水含水層由地下水位以下的人工填土層的素填土(地層編號①2)、全新統上組陸相河床~河漫灘相沉積層(Q43al)粉質粘土(地層編號④1)、全新統上組湖沼相沉積層(Q43l+h)(地層編號⑤1)、全新統中組陸相淺海相沉積(Q42m)粉質粘土(地層編號⑥1)、粉土(地層編號⑥3)和粉質粘土(地層編號⑥4)構成;;潛水相對隔水層為全新統下組沼澤相沉積(Q41h)粉質粘土(地層編號⑦);地塊內潛水穩定水位埋深在0.85~1.19m之間,水位標高在1.98~2.05m之間;地塊內地下潛水徑流方向總體由北西向南東徑流補給,水力坡度約為1.92‰。
依據國家相關技術導則,采用“系統隨機布點法”布設3個土壤采樣點,采集12件土壤樣,采集2件現場平行樣;布設3個地下水采樣點,采集地下水樣3件,現場平行樣1件。土壤監測指標檢測指標包括重金屬7項、揮發性有機物27項、半揮發性有機物11項,加測pH值、石油烴(C10-C40),包含但不限于《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(試行)》(GB36600-2018)規定的基本項指標,地下水監測指標增加測試色度、懸濁物、耗氧量、氨氮。
土壤樣品按照《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(試行)》(GB36600-2018)第一類用地進行篩選;地下水樣按《地下水質量標準》(GB/T14848-2017)IV類水評價,地下水可萃取石油烴(C10-C40)參照《上海市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、風險評估管控與修復方案編制、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工作的補充規定(試行)》中第一類用地篩選值評價。
風險篩選結果顯示:
(1)土壤重金屬、揮發性有機物、半揮發性有機物、石油烴(C10-C40)均未超過《土壤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(試行)》(GB36600-2018)中第一類用地篩選值。
(2)地下水重金屬、揮發性有機物和半揮發性有機物符合IV類水標準,可萃取石油烴(C10-C40)符合《上海市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、風險評估管控與修復方案編制、風險管控與修復效果評估工作的補充規定(試行)》第一類用地標準。
風險篩選結果顯示:紅橋區海源道(民暢園菜市場)地塊檢測污染物含量符合服務設施用地環境質量要求,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可以忽略,無需進行詳細調查采樣工作,可按照服務設施用地進行規劃建設。